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海量數據。雖然企業都希望用大數據掘金,然而數字化能力的缺失也使企業極易淹沒在這片無邊無際的數據海洋里。互聯網使得數據的流動和共享成為了可能,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使數據分析向更加全面的方向邁進。
作為云計算的三種服務形式之一,PaaS似乎一直不溫不火,裹足不前。Docker的出現似乎又帶來了一種新的選擇,而且對于開發者來說更加靈活、便捷、易用。既然用戶可以直接在Docker上運行,PaaS是否還有應用場景?面對企業繁雜的應用環境,用Docker作為PaaS的替代方案是否完美無缺?
Pivotal大中華區總經理劉偉光先生在接受51CTO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Docker和PaaS間的關系應該是融合,而不是競爭。”
Pivotal公司由EMC和VMware聯合成立,自2013年4月開始獨立運營。2015年對于Pivotal全球和中國來講,是里程碑的一年,其基于開源PaaS平臺打造的PCF(Pivotal CloudFoundry)在中國市場增長率超過300%。2016年Pivotal繼續在中國本土發力,將“植根于中國市場,發力于高端企業”作為發展的戰略主題。
對劉偉光的采訪讓記者了解到全球爭相進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Pivotal本地化戰略背后的意義;以及中國本土企業上云的過程中,該以怎樣的視角看待Docker和PaaS。
全球范圍的數字化轉型變革
從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到“中國制造2025”,數字化轉型引領的企業IT革命正在全球各地拉開序幕。數據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中國大數據概念雖然已被熱炒多年,但在傳統行業中的實際應用結合上仍與歐美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如農業、制造業等許多傳統行業的大數據項目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即使是在我們IT水平強大的金融和電信行業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大數據平臺的項目仍然難以擺脫原有的數據倉庫、數據集市的影子。
歸根結底,這還是國家生產力的區別。美國的、醫療、衛生、制造業、農業,零售業,海洋探測等許多行業已經將大數據跟生產力相結合。通過利用傳感器技術和機器學習的技術實現多種數據源的采集、管理,分析以及決策支持,產生新的商業價值,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的大數據項目不比那些歐美國家少,但是我們大部分還是圍繞在傳統項目的更新、升級。雖然中國也是制造業大國,但在這些行業當中,大數據和云計算項目的啟動度、實施周期,相比我們的金融、電信、互聯網還是要慢一些的。但是假以時日,我相信中國在電信、金融、互聯網、電商、物流等領域的積極探索和實踐一定會帶動整個產業鏈走向數字化轉型的潮流。
PaaS開始成為企業IT剛需
企業的云化之路往往經由兩種路徑之一――“平臺先行”或是“應用先行”。
當一個企業IT足夠強大,將IT視為其生命力時,IT部門往往會先于業務部門考慮業務創新,對企業發展起主導作用。通過吸收更多來自新興技術的想法,擁抱優秀的開源技術,計劃如何構建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爆發型增長需求。這也就是“平臺先行”的路徑。
平臺先行帶來的好處在于構建統一的IaaS和PaaS平臺后,企業所有的硬件資源和工具軟件資源被整合到一起,底層數據實現統一融合。這樣不僅簡化了維護的復雜度,縮短程序的開發成本周期,實現了多種應用開發部署平臺的統一,也提高了企業內部人員的響應速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降低了維護成本云經濟效應逐漸凸顯。
但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走了應用先行的路線。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使企業應用開發不得不忙于追趕市場趨勢的腳步,這在造成軟件開發成本和硬件資源消耗急劇上升的同時,今天幾乎所有的企業的應用系統建設的腳步都在加快,傳統應用的升級換代仍在進行,新的移動應用層出不窮,開發模式不同帶來的挑戰,應用的管理和維護的復雜度提高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時候云計算到了必須推動其變革的階段。在PaaS的層面帶來的益處恰好就是實現DevOps是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它能讓整個開發設計測試部署的周期變得縮短,有效降低了管理維護難度,提高了系統面向市場壓力的產品更新速度。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