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net的多層架構主要是為了解決數據層,邏輯層,表示層等之間的關系。我的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建立一個DataCore的基類。基類里面封裝了一些低層的數據庫的基本操作,比如說數據庫聯接,調用存儲過程等等。
很多人對開發多層應用程序感到一定的困難。來看一個例子:對于一個只有一兩個人的小公司,一個人可能同時擔當老板、出納、會計、市場、銷售、開發等多項工作。而對于一個大公司,就會進行比較嚴密的分工,每個人只完成一部分工作,需要彼此配合才能保證正常運轉。以前的開發程序就類似于一個小公司,從用戶界面到數據庫訪問等所有功能都在一個頁面內完成,這樣的缺點有:
1. 開發起來比較困難,很難實現多人協作開發
2. 一旦數據庫或規則有變,就可能要重新修改整個頁面,加大維護成本
3. 因為所有功能都混合在一起,程序重用性差。如果開發一個新項目,幾乎要重寫代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提出了“多層應用程序”概念,其本質類似于一個職權明確的大公司,對頁面進行分工,將數據
一. 二層架構
二層架構,就是將程序分為用戶界面層和數據訪問層。其本質是將訪問數據庫的代碼放入數據訪問層中,而用戶界面層通過數據訪問層對數據庫進行操作。 相互作用關系如下:("<--->"表示雙向箭頭)
用戶界面 <---> 數據訪問 <---> 數據庫
二. 三層架構
三層架構,即將二層架構中的業務邏輯從數據訪問層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業務邏輯層。將程序分為三層后,數據訪問層就只管對數據庫進行操作,而業務邏輯層負負責對數據進行各種處理。
從頂層上主要包含了4個部件:DAL(數據處理層)、BLL(業務邏輯層)、UI(用戶接口層)、Model(實體模型)。其中前三者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層結構。
1)數據訪問層(database access layer,DAL):有時候也稱為是持久層,其功能主要是負責數據庫的訪問。簡單的說法就是實現對數據表的Select,Insert,Update, 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會包括對象和數據表之間的mapping,以及對象實體的持久化;
2)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 BLL):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與這個系統的業務(領域)有關;
3)表示層(user interface layer, UIA):是系統的UI部分,負責使用者與整個系統的交互。在這一層中,理想的狀態是不應包括系統的業務邏輯。表示層中的邏輯代碼,僅與界面元素有關;
4)實體模型層(Model):包含了所有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以各種Entity實例的形式存在。是整個系統基礎層次;

完善的三層結構應該是:修改表示層而不用修改邏輯層,修改邏輯層二不用修改數據訪問層。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解耦。
三層架構主要是使項目結構更清楚,分工更明確,有利于后期的維護和升級。它解決了整個應用程序中各個業務操作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代碼封裝的問題,使程序員更加專注的處理某階段的業務邏輯。然而未必會提升性能,因為當子程序模塊未執行結束時,主程序模塊只能處于等待狀態。這說明將應用程序劃分層次,會帶來其執行速度上的一些損失。但從團隊開發效率角度上來講卻可以感受到大不相同的效果。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