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相似,U盤能不能當成固態硬盤來用?
現在U盤的價格不斷滑落,8GB的U盤大多也就賣到五六十元,16GB的優盤更就是滿大街的100多塊,這和動輒上千元的固態硬盤相比,形成相當巨大的反差。從結構上來看,U盤和SSD有著許多很相似的地方。首先,作為存儲的數據工具,它們都采用了Flash作為儲存介質,利用電壓的變化來寫入“0”或者“1”的數據來存儲資料。其次它們都沒有機械硬盤中的機械組件,無論用戶如何搖晃它,只要不是暴力的丟在地上,基本不會因為外力而造成損壞。有著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因此就有用戶來是琢磨,能不能把U盤當成固態硬盤來用呢?
U盤和固態硬盤的差距之一:存儲速度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U盤當成固態硬盤來用并不是不可以,譬如現在有些版本的Linux系統支持將系統安裝到U盤上,從而在U盤上運行,這樣等于是將U盤變相的當成了固態硬盤。但是U盤一旦像固態硬盤那樣當成系統盤來用的話,有著最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讀娶寫入速度過慢!這主要是因為U盤和固態硬盤之間所使用的主控芯片、Flash顆粒的數量和緩存容量不同所造成的。尤其是固態硬盤采用了多顆Flash顆粒組成,而其內部也是采用了類似于RAID的寫入方式,可同時在不同的顆粒上寫入或者讀取數據,因此性能極其慓悍。而U盤通常就是單通道的寫入,所以在性能上完全沒有辦法和固態硬盤相提并論。此外在緩存上,固態硬盤一般會有32M甚至更多的容量用來存放數據,而絕大多數U盤均不具有緩存區,因此在性能上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差異。
U盤和固態硬盤的差距之二:使用壽命
除了速度上的巨大區別外,U盤的主控也大多不具備平均寫入數據功能。什么是平均寫入數據呢?簡單的來說,U盤和固態硬盤所使用的Flash都有一定的寫入次數壽命。一旦當寫入次數達到這個數量之后,那么就無法再寫入數據了,也就意味著U盤或者固態硬盤的損壞。
眾所周知,如果作為系統盤的話,每天的數據寫入次數一定會是很多的,因此固態硬盤據的主控芯片均具備了一種平均寫入數據的算法,以延長使用壽命。簡單的來說,如果一個固態硬盤里有10個數據塊(小編注:只是為了舉例方便,其實遠遠不止10個數據塊),當我們反復的寫入數據時,在保證10個數據塊都有同樣的寫入次數的前提下,那么即使每個數據塊的寫入次數只有10次,那么理論上只有在10的10次方的次數后,才會有不能寫入的壞塊出現。
而如果沒有這項功能的話又會怎么樣?運氣如果不好的,那么10次之后,就會有第一個壞塊出現了。而U盤就是不具備平均寫入數據功能,所以一旦U盤用來反復讀寫數據話,是非常容易造成損壞的。
其實從目前的U盤技術來看,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主控芯片上。相信絕大多數用戶都有U盤插到電腦上而出現需要格式化的經歷。這往往就是主控芯片無法保護好數據的表現之一,一旦用它來存儲系統而出現這樣問題,一定是會讓人崩潰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