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技術想法是產生于1994年EriCSSon推出了解決無線連線問題的技術開發計劃,產生了推進無線連線與個人接入的想法。1997年Ericsson、IBM、INTEL,NOKIA及TOSHIBA這5個世界著名的無線設備及計算機、半導體設備制造公司商議建立一種全球化的無線通信個人接入與無線連線新手段,后定名為“藍牙”(Bluetooth)。1998年5月正式發起成立了“藍牙特別興趣組織”BSIG(Bluete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簡稱藍牙SIG。1999年11月美國4家著名公司Motorola、Lucent、Microsoft及3Com加盟BSIG,成為BSIG的9個發起成員,使藍牙技術的發展獲得了更強有力的支持,并顯示出更明朗的前景?,F今,BSIG的參加成員已大于2500個,其發展勢頭令人觸目。目前藍牙信道帶寬為1MHz,異步非對稱連接最高數據速率723.2kbit/s;連接距離多半為10m左右,甚至為個人飾物,亦可屬物體域網(WBAN)范疇。藍牙速率亦擬進一步增強,新的藍牙標準2.0版擬支持高達10Mbit/s以上速率(4、8及12Mbit/s—20Mbit/s),估計在2004年以后推出,這是適應未來愈來愈多寬帶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必然演進趨勢。
近代,通用無線接入作為先進手段實施接入網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它已成為有線接入的有效支持、補充與延伸;是快速、靈活裝備與實現普遍服務的重要途徑。無線接入目前雖然大部分為窄帶,但中寬帶與寬帶(Wideband and Broadband)無線接入,包括2.5G/3G移動接入、不對稱IP接入及衛星接入已成為可能,而藍牙及WLAN/WPAN/WBAN技術可視為一種最接近用戶的短距離、微功率、微微小區(Pico--cell)型無線接入手段,在構筑新世紀全球個人通信網絡及無線連接世界方面將發揮其獨特重要的作用。很明顯,由于通用無線接入可綜合包括宏大區、大區、小區、微小區、微微小區、移動、半移動(包括Nomadic游牧式)、可搬移(Transportable)及固定等多種接入覆蓋模式,可有效覆蓋三維物理空間的任何一角落及有效地在任何時候連接至任何個人用戶,它對未來全球個人通信的實際連接覆蓋的普遍化與重要性顯而易見,而且無線接入與Internet聯合運作的所謂無線Internet/移動IP,以及更進一步以全球移動通信演進發展沿1G→2G→2G+(2.5G,2.75G)→3G→3G+→4G這一發展脈絡中,將及時大量運用及嵌入Bluetooth、WLAN/WPAN/WBAN之類新手段,進入所謂嵌入式(Embedded)世界,實現以Pico--cell小區個人接入為中心展開的無線個人域網絡(WPAN/WBAN)時代,這將成為未來全球個人通信世界中的最重要環節之一。因此,Bluetooth、WLAN/WPAN/WBAN技術的戰略意義將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Gil Held,無線數據傳輸網絡: 藍牙、WAP 和 WLAN: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2] 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 (third edition)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